首页 重磅原创

青藏高原隆升,引发生态巨变,甘肃一县城边挖出1500吨古生物化石

2024-01-25 11:05 来源: 陇史荟 作者: 王文元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角的和政地区,方圆约四百平方公里,哺乳动物化石异常丰富,是整个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有可能发展为世界最大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产地。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角的和政地区,方圆约四百平方公里,哺乳动物化石异常丰富,是整个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有可能发展为世界最大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产地。 

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关键时段,在这里成批死亡,集中埋藏的古动物化石,不仅见证了甘肃史前生态灾难,而且也是打开青藏高原成长的一把钥匙。            

和政古化石——见证甘肃史前生态灾难                             

这是一部史前生态灾难的纪录片;这是一段与生命的抗争和描述;这是一部值得后人解读的宝库,它让我们最大限度复原史前自然界的整体状况。

在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内,我们看到那残酷的一幕:挣扎在灾难来临前的影子;死后相互叠压成块的各种动物化石;拥挤挣扎着的陆龟……种种迹象表明,在史前甘肃和政地区所在的临夏盆地,发生过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场空前的生态劫难,使成批的古动物集体死亡,由此出土的古动物化石,我们看到甘肃史前生态灾难的蛛丝马迹。

抵达史前地层

早就听说和政的古动物化石丰富,真正目睹才知道数量之多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权威专家估算,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挖掘"龙骨”到80年代至,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和政地区出土的龙骨龙牙,不少于1500吨,如果以一个个体100公斤计算的话,大约有15000个古代动物,从八十年代至今,这里出土的较好,可以称之为标本的动物化石约有7000件,其中6000件为动物头骨化石。

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埋藏在地层深处的化石。大厅中央是一组铲齿象头骨化石,这组化石是铲齿象从幼年到老年的展示,它们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完整地连贯在一起,透过由小到大的头骨,我们看到了蹒跚学步的小象,雄壮的成年象,最后是濒临死亡的老象。这些化石将许多史前的生态信息传递给了我们。飘忽中我们感到一头头古象,在摇晃中向我们走来。现在人们可以明确地说,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角的和政地区,方圆约四百平方公里,哺乳动物化石异常丰富,已被专家确定为世界最大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产地。

从现有的化石来看,该地拥有新生代晚期的三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它们分别埋藏于最下部河湖相沉积中,一千三百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一千万年前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则为黄土堆积,埋藏着二百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其中夹杂在黄土和红土中间的为上新世砾岩,它是青藏高原快速隆起时的产物。

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龙骨”是如何被挖出来的呢?在我们的要求下,县上的同志带我们去了离县城最近的化石出土点。

秋收后的田野,飘散着果香。我们先是沿着公路前进,大约五六公里后,拐入了一条小道,这是一条仅容一辆吉普车通过的乡间便道。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半个小时后,我们爬上了一个山包,前面的路更难走了,只好准备步行,给我们带路司机师傅说,对面山崖就是挖“龙骨”的洞口,半山腰的平滩上是大块的河湖沉积所凝结成的大块岩石。

在长时间的地壳运动下,原先深埋在地下的化石,如今已经被运动到了半山腰。我们沿着羊肠小路,翻过一条深沟后,艰难地爬到半山腰洞口前。这些洞口开凿在距离地面四五十米的悬崖上,在挖掘的时候,常常是许多村民之间进行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开挖,有人用架子车运土,这种非常艰辛的工作,是人们生活艰难时,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之道。

村民们一般采取在沟壁开凿水平坑道的方法,挖掘时除了保持同一层位以外,并无什么具体的依据,只是水平地任意掘进,以至于相邻坑道间常在无意中凿通,在发现化石后就开凿岔道。

据资料显示,最深的主坑道将近500米。多数富产的坑道使用的时间都很长,有的坑道已使用了十多年,挖掘出的古动物化石的头骨后,被人为打碎以便分离“龙牙”和“龙骨”,龙骨被砸为碎块出售给了药材部门,这种药材,每斤最多值一元钱。

黑黝黝的洞口,史前地层就在里面,让我们感到似乎随时都会窜出一只史前巨兽。

和政羊背后的故事

在和政地区出土的所有化石中,最令和政人骄傲的莫过于和政羊的化石,这是和政地区独一无二的,作为和政地区三趾马动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数量非常丰富。

所谓和政羊就是以在和政发现的标本作为正型,首次在世界上记述了一个麝牛亚科中的新属新种,故而被命名为和政羊。和政羊并不是羊,而是一种麝牛。

在博物馆展厅内我们看到了复原的和政羊骨架,这种羊的骨架和外形虽然大小形状上和现代的羊很接近,但是其头部骨头构造,角的形态、颈部的形态却和现仅存的北美阿拉斯加的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这表明麝牛这类动物的起源地应该是亚洲,只是后来才迁徙到了北美。和政地区所发现的这类动物的化石非常多,仅头骨就有700多个,居各类动物之首。到目前为止,这类动物也只有在和政地区发现,是和政地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动物。据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决定要送一样最具美国特色的礼物给中国,在动了无数脑筋后,最后选中了麝牛,当时人们或许不知道麝牛的祖先就在中国。

和政羊的发现背后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瑞典人功不可没。这个瑞典人就是对中国的麝牛化石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博士。在2000年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专家们按照国际命名惯例,将和政出土的中国麝牛化石命名为布氏和政羊。

布林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对和政考察的,当时他从北京出发,先到内蒙古,在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一线考察,然后经宁夏抵达柴达木盆地,而后到了和政。

在和政出土的大批量化石中,铲齿象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是根据形状来命名的。这种已灭绝的古代象,世界上最早是1928年在格鲁吉亚的高加索地区发现。也就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美国组织的第三中亚考察团在我国的内蒙古通古尔地区发现了更多更好的材料,美国古生物学家,把这种象的下颌前部同一把铁铲进行了比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一对对门齿变成了长板状,恰似一把大铁产,故而人们把它称之为铲齿象。

这些古动物化石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其中三趾马的储量及已采集头骨化石标本数量为欧亚大陆之首,胜过欧州最著名的三趾马产地希腊皮克米和萨摩斯岛两地。

灾难突如其来    

我们在一堵墙前面停下了脚步,远远看上去这堵墙仿佛使用恐龙蛋镶嵌而成的,到跟前才发现它们是乌龟。密密麻麻的陆龟占据了几十平方米的墙面。龟类属于爬行动物纲,是古老而保守的一类动物,进化非常慢。它们的身躯常常隐藏在由脊椎、肋骨,以及衍生物特化而形成的骨质匣子,北面的人们称之为背甲,腹部称之为腹甲。这个墙壁是由连在一起的上百只陆龟组成的。从埋藏学角度来看,是以个体集群方式被埋葬,这是和政地区陆龟化石最大的特点。其实,不光陆龟是这样,在博物馆的大厅内,在县文化局的仓库内我们还看到多种动物骨头化石,被挤压粘合在一起。这说明,在远古时期一场突然而至的灾难,光临了这个地区。在这场灾难中动物们大批死亡,以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个体相互叠压在一起。而这些化石见证了突如其来的灾难.陈善勤副馆长告诉我们,从和政地区出土的古动物化石来看,动物们的死亡,是源于突发性灾难,许多老、幼、壮的动物都在一起出土的。

在和政古动物化石的背后是诸多的未解之谜。和政地区有三种不同的沉积层:最下部河湖相沉积中,埋藏着一千三百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一千万年前左右的三 趾马动物群;上部则为黄土堆积,埋藏着二百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这三种动物群前后的跨度达1300万年,它们为什么会如此集中地出现在一个地域,而数量为什么有是如此的巨大呢?尤其令人惊异的是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化石埋藏于红黄土层之中,并非人们常见的河湖相的流水沉积。

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关键时段,在这里成批死亡,集中埋藏的古动物化石,不仅见证了甘肃史前生态灾难,而且也是打开青藏高原成长的一把钥匙。由此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人说是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造成了这场灾难,也有人说山洪暴发,泥沙俱下,将古动物的栖息地淹没了;还有人说山体迸裂,在山崖觅食休息的动物们躲闪不及,被埋葬在地下;还有人说是一场大地震,也有人说一颗陨石坠落到了临夏地区,结果陨石造成的烟尘毒气,四散弥漫,古动物们倒在这场浩劫之中。

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猜想,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团。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