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名企

鲁迅赞誉的“肃州胡老先生”

2024-02-29 09:51 来源: 酒泉日报

登上兰州回酒泉的火车,找好铺位,急急地拉开架势,取出儿子在我生日时孝敬我的电子阅读器——因我视力已有些老花,儿子惜疼我用手机阅读费眼,故而专为我选购的。仰躺伸展,聊以冲销几天来奔波的困顿。因先下载了些经久有些生疏的文章,恰便点到鲁迅《朝花夕拾》,见其“后记”中有对“肃州胡老先生”的一段赞誉,细细读下去的兴致马上提振起来。

鲁迅先生写道:“……光绪乙卯(公元1879年)年肃州胡文炳作的《二十四孝图》中,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

在我印象当中,鲁迅先生一身傲骨,愤世嫉俗,他的文章中提到的人,大多领受的是锋芒毕露、毫不客气的讥讽与“骂”。这位“肃州胡老先生”,因何受到鲁迅先生赞誉?

胡文炳(资料图)

鲁迅先生文中赞誉的“肃州胡老先生”,名为胡文炳,先前在一些文稿中粗粗看到过其名,细细了解委实很少,因现代手机功能的强大数据,我很方便地了解到了诸多胡文炳老先生的其人其事。

胡文炳,字虎臣,酒泉市金塔县户口坝(今东坝镇)人氏,出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清道光巳酉(1849)年,考选拔贡(明、清两朝保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秀才),同年中举。曾在金塔、酒泉、玉门等地书院中任主讲和山长(书院的负责人)。因教学严谨,教育有方,颇有威望,是当时酒泉一批有影响的名师硕儒、教育家之一。后来先后任湖南省湘山、临湘、会同县知县。每到一任,办事公正,为民请命,不畏权贵,性格耿直,政绩突出。在湖南汇同县任知县期间,因忤上级而被罢官解职。离开湖南后,到陕西隐居,任陕西关中书院山长。其间,他足不出户,闭门谢客,锐意潜修,研究学问,赋诗著文,成果颇丰。《二十四孝图》即是在此期间的著述之一。

鲁迅先生提及的“郭巨埋儿”,是古代孝子故事之一,典故名为《埋儿奉母》,内容是这样讲的: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人,本来家庭比较富裕,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成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一个人供养母亲,对母亲非常孝顺。后来家境越来越不好,妻子又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一个,母亲死了就不能复活了,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深的地方,忽然看见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俩得到黄金,回家既孝敬母亲,又养活了孩子。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规。但在封建传统的孝道典故里,也不乏糟粕和病态,诸如“哭竹”“卧冰”“尝秽”“割骨”等等。胡文炳先生就对“郭巨埋儿”的“孝道”大不以为然。在他所著的《二十四孝图》序言里说:“……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炳窃不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

二十四孝在古代封建礼教历史中,由来已久,各类书籍或著述立传者,从来未曾有敢删改,都是尊尊敬敬原文粘贴奉上,扩写于书。从现在来讲,对“郭巨埋儿”此等所作所为,从小年轻到老年人,肯定无不认作是大悖天理人情的愚蠢之举,荒诞至极,比《西游记》里的魔王吃人的时候必须是童男和童女的行径更加可怖。但被封建社会一大帮圣贤例举千年、奉为教化后人的尊孝经典,封建礼教所树的“标兵”——郭巨,胡文炳老先生拿出明辨笃行的态度,从自己的书中剔除,将其毅然“删去”,那该需要何等的见识与胆略,需要有何等的果敢与勇气。就难怪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都要“委实”“佩服”了。

我想,这也应该影响到鲁迅先生后来的“父亲”观。鲁迅先生在其《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说道:“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接着又说道:“但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又恰恰与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作了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作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胡文炳先生一生政声卓著,在任湖南湘乡县等知县任上,关心人民疾苦,施以多种惠政,颇受百姓欢迎。初到湘乡县任知县时,有一捐班出身的巨绅,见胡所穿靴子破绽,讥笑其吝,胡先生针锋相对地说:“其靴虽烂,底子很正。”巨绅尴尬无言。当时,知县府案件堆积如山,乡绅鄙视胡先生为西北人,才疏学浅,冷眼静观,看胡先生如何处理结案。但胡文炳先生微服私访,了解案情,胸有成竹;一旦开堂,明镜高悬,从容不迫;审理案件有条不紊,是非分明,深受群众爱戴。

胡文炳先生一生聪明好学,喜读经史,学识渊博。少年时代即有志著述,在中国文坛也有一席之位。已出版问世的有《折狱龟鉴》《史学联珠》《读史碎金》《春秋类赋》《楚南鸿爪》《韵字同异辩》《幼幼集》《最最言》等。当时,陕西版印缺乏,胡文炳先生远去上海,将著作交付刻印,又购其版印,驮运陕西,藏于关中书院。关中名士,读到他书作的人,无不钦仰,都称“胡夫子”。其中《折狱龟鉴》辑录历朝判案故事,胡文炳自叙说:“死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属,能勿惧乎?能勿谨乎?”意思是说,处死的人不能复生,斩断的手脚不能再接上去,当官判案能不诚惶诚恐吗?能不谨慎吗?

近年来,陕西省阎良区政协文史委在征集文史资料工作中,于阎良武屯镇东孙村孙氏先茔发现一通清代墓碑,查看碑文,竟为鲁迅先生赞赏的清代甘肃名儒胡文炳撰书。该碑的发现对研究当地清代的行政区划和胡文炳的生活年代及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据推测,胡文炳撰书这篇碑文时已经70岁左右,但其用楷书书写的碑文工整俊秀,当地史书中作了大篇文字记叙。

胡文炳先生后在关中殉于任所,未经回里,享年72岁。他的事迹被列入《甘肃通志》《肃州新志》。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读过胡文炳先生的著作后,对他在编辑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反封建道德的魄力,给予了高度赞赏,此乃我酒泉及甘肃人民的一份殊荣!加之他的政声与著述对后世教益多多,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有划时代的严谨治学境界和高度的考量历史精神的眼界胆识。惊异感触之际,怀敬佩之心,小心搜集摘记,为序前代其人其事,提醒我辈后世念及效仿。

  □田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