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从“一棵药草”到“一剂药方”——看庄浪县中药材产业链发展之路

2024-02-29 10:02 来源: 甘肃农民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何香利

一棵中药材,如何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

庄浪县给出的答案是:从“一棵苗”到“一条链”,从生态种植基地到中药饮片、中药产品、食药同源产品、中药材集散市场,全力打造中药种植加工及大健康产业链。

仲夏时节,走进庄浪县多地中药材育苗基地,满目葱茏、药香四溢,村民们在药田里除草、松土,勾勒出了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

“去年就在基地干活,现在主要在基地上补苗、抹芽、除草,每天的工资是80块钱,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在通边村的药材基地,在大黄地忙碌的陈东明说,他把家里的五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现在在基地务工,每年能有将近一万元的收入。

通化镇通边村离关山更近,高寒阴湿,当地群众历来有种植大黄、独活、丹参、黄芪等中药材的传统。

以往,农户种植销售单一,中药材收购主要依靠外地药商,药价压得低,收益不高,自从村上成立农民种植合作社,问题迎刃而解。

“在苗木的选购和药材的销售上,我们统购统销,还能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不少于5万元的经济发展资金。”通化镇通边村副主任徐向东说,村上按照“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放大“村企联建”效应,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经济收入。

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今年,庄浪县整合资金120万元,对3000亩中药材每亩补贴苗木400元,同时,组织群众参加种植技术培训,通过资金、技术的扶持,带动周边通化、郑河等6个乡镇集中连片种植大黄、独活等中药材3万亩。

集中连片种植,该怎样提升产业链效率?

“标准化种植,才能管住源头。”庄浪县卫健局局长李军书介绍说,庄浪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之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拳头产品地位也逐步凸显。

优势禀赋加持下,庄浪县也明确种植标准,让道地药材更“地道”。

李军书介绍,精品药材销售外,初级药材除了产品附加值低外,也带来交易不便、市场不畅的局面,影响了农民的既得利益。

为此,庄浪县通过建强基地、建好市场,拉长产业链条,于2021年引进龙头企业甘肃百富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在韩店镇建成庄浪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运营,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

“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实现了中药材育苗、种植、收购、初加工、储藏和销售‘五位一体’的全链条发展,带动周边6个乡镇集中连片种植5000亩,带动农户种植20000亩。”韩店镇党委书记苏甲宾自豪地说。

从源头上确保中药材优质安全,庄浪县的努力还有很多。

尝到了中药材加工园带来的甜头,今年,庄浪县在岳堡镇新开工建设丹参产业园。“该产业园建成将形成研发中心、育种基地、种植、原料收购、初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群众400多人就业,提高群众人均收入0.65万元。”庄浪县岳堡镇党委书记赵翔说。

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从基地建设到产业开发,庄浪瞄定了中医药产业链的“致富方”,全面推进标准化种植、加工、检测、储藏、应用,将实现了从种植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

今年,庄浪县中医药产业以“强链、延链、补链、固链”为目标,按照“两园一场六镇七带”的发展布局,围绕片区种植、区域推进、精深加工的定位,紧盯3个招商引资项目,打造1处标准化育苗基地,7处种植示范基地,种植大黄、独活等中药材3万亩,养殖马麝5000头,预计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3亿元。

  种下中药材,开出“共富方”。从源头育苗到种植管护,再到生产加工,庄浪县中药材产业已从单一种植模式走向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正加速形成、迸发活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