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万物】风传花信 春满山河
【自然万物】
风传花信 春满山河
邵静
【编者按】
云卷云舒,四季变换,我们身边蕴藏着万物生灵,生生不息,它们带着温度,带着色彩,带着触感……
从本期起,我们将开设栏目“自然万物”,带大家与自然同行,探索发现自然界的美,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梨花
四季轮回,岁月漫漫,看过了银装素裹,也期待着春光十色。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节令用语。在程大昌《演繁露》卷一里有记载:“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今所见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见于明初钱塘人王逵的《蠡海集》。按照《蠡海集·气候类》的定义,一候为五日,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起至来年谷雨止,四个月八个节气共二十四候,每候都有一种花儿绽蕾开放,“始于梅花,终于楝花”,便是整整“二十四番花信风”。花开于不同的冷暖季节,每年时间略有迟缓,大体相同。梅花为最先,至谷雨而终,待到牡丹、荼蘼、楝花三番花信风过,自是绿肥红瘦的夏季了。风有信,花不误,本期我们带大家赴一场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约定。
水仙花
小寒·梅花
梅花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一年芳讯,梅占春先”。梅花最早凌寒开放于山野园林。喜欢梅开时的安静独处,仿佛它是不染纤尘的世外隐者,静谧中保存着自己的风骨。寻梅只觉山寺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梅花自唐入宋以来深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至两宋咏梅诗多到不胜枚举,以梅树遒劲有力颂其风骨,以梅花绽放咏其清逸。宋代范成大著《梅谱》记载:“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而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则云:“幽人花伴,梅实专房,取苔护藓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际,最古。另种数亩,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绿萼更胜,红梅差俗。”白梅的清新脱俗似乎更为文士深爱称道。
《世说新语·任诞》有关梅花的一则典故: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战后,王徽之从江州到建康任黄门侍郎,船只在青溪边靠岸。看见岸上有锦车路过,朋友说岸上是因淝水之战功名及身的桓尹,桓子野,正启程往江州担任刺史。王徽之素闻桓子野精通音乐,尤其善于吹笛,让朋友带话请桓子野也为自己吹奏一曲。桓子野听后,侧目于船直视良久,笛声于青溪岸边缓缓响起。桓子野吹的是《梅花引》,又名《梅花三弄》。一曲终了,客主不交一言,王徽之也不挽留相送,各自离去。笛曲《梅花三弄》自此在世间流传,余音袅袅!
大寒·瑞香
瑞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大寒节气,北方的冬天,室外还是一片萧条景象。开在阳台的一小盆瑞香,即使在夜间,也散发着馥郁幽远的芬芳。它有点像李清照笔下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喜欢瑞香轻盈飘逸透着古意的枝梢,仿佛它保有自两宋而来的书卷墨香,余韵缭绕。花开粉色,米粒般大小的一簇簇小花,如古代女子簪在发丝间银饰般的灵秀精巧。
瑞香是常绿灌木,生长在坡地杂木山林,性喜阳光却忌烈日,尤其盛夏需蔽荫。可见人们即使将它移植栽培经年,仍念念不忘旧日山野生长的习性。
宋初陶穀《清异录》记载:“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及觉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
因此,瑞香有了守香花、山梦花的别称。
立春·迎春花
迎春花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立春,万物起始,一切更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开启。迎春花最早感知到阳光的温暖,在行道树丛、河湾桥头、公园和小区的墙隅枝条披垂,叶丛翠绿,旋出单瓣的金色花冠,告诉人们沉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迎来百花齐放而得名迎春。属木樨科素馨属的迎春花还有黄素馨、金腰带的别称。
白居易吟咏迎春:“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北宋镇守西夏边疆的名将韩琦,眼中也有这种先春开放的小花,“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春》)
古人将迎春和梅花、水仙、山茶花也称“雪中四友”。到了春节,地处北方的人家室内往往有金橘、山茶、水仙花迎春纳福。人们在春节期间多选清秀的水仙做“岁朝清贡”的年花。一生酷爱水仙的诗人黄庭坚也曾写诗赞誉水仙:“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支》)
在古代诗歌意象中还有将和暖的春风称作东风比作东皇东君之称。“东君”为司春之神。对应着西方神话中的春神,风神和农牧之神。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清·张惠言《水调歌头》)
春天的生发之意,不仅使草木向阳萌发,动物昆虫也于不久后四处奔走觅食。寒冬久居的人们也纷纷来到野外,踏青赏春,享受一片春光灿烂的和暖晴明。
雨水·杏花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杏是我国古老的原生树种之一,以黄河流域为分布中心。花开时占尽春色。前人将杏树种植于庭前、墙隅、路旁,也群植坡地、水畔。
北宋王安石《北陂杏花》诗云: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清水绕杏树,岸上花枝俏,水中波光潋滟,有美人临水照花之姿。
唐诗宋词中的杏花多与一场春雨做伴: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宋·晏几道《临江仙》)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杏花微雨蒙蒙,春天如画般景色。雨水节气,杏花单薄的身影在农家田畴、土墙院落近旁绽放。花先于叶开放,粉色花朵合抱成花团状,如天空停云冉冉。
一场春雨过后杏花寂寞落去,花萼深处留一点青色子房,在阳光和雨露中继续滋养生长。
惊蛰·桃花
桃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惊蛰的午后,天空多半响起阵阵滚雷。知晓农事的老伯会说:“春雷惊醒了百虫。”天地间万物萌发,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一候桃花,桃花开时,枝叶扶疏、花瓣桃色丰盈,正是《诗经》里美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甘肃秦安是西北著名的“桃之乡”,栽种桃树历史悠久,已成百万亩桃林。桃花盛开季,桃林里多疏花疏果的姑娘,为了保存养分,促使果实生长。桃花一经绽放,农家反而要早早挑拣匀摘。
古人把桃花比作女子。记得古书上有取桃花瓣酿制花酒的记载:“三月桃花盛开,在树下置一布匹,轻摇树干,使落英缤纷,取花瓣泡酒,七日成,饮之可活血,美其肌肤。”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张旭《桃花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从《诗经》里的歌唱到盛唐诗歌,人们尽可以在“纸上桃林”一睹桃花的灼灼芳容。
春分·海棠
海棠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前人归纳海棠有四品: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投桃报李互赠往来,古人眼中将海棠果以蒸煮蜜渍制成的蜜果,是馈赠佳友的上等礼物。
川蜀一带自古以培植花树竞相开放而闻名,海棠铺秀是令人如痴如醉的蜀都花事。明代《云焦馆纪谈》中,有一段描写“元末明玉珍据蜀,其子明升用大足县香霏亭前的海棠花焙茶,茶味极香醇”,这与川蜀蒙顶山花茶有异曲同工,回甘之妙。蒙顶山花茶采茉莉花蕾为引,味甚清远,不知春日海棠花蕾焙茶,又是怎样一番味道。
宋人小品折枝花绘有《海棠蛱蝶图》,冉冉春光,海棠花气袭人,引来蝴蝶竞相飞舞。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宋·苏轼《海棠》)
在宋代,不少诗人为海棠夜深不睡,痴迷花事,披衣燃烛!
清明·麦花
麦花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小麦的花实在是太低调了,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它,即使见过,也很可能认不出那就是麦花。麦花是白色的,很小,呈穗状花序,每个节点上的小穗都长有三到九朵小花。人们往往只热衷于赞美金色的麦浪,而忽视麦花。这也难怪,谁让每朵麦花的开花时间如此短暂,一朵花只开放十五到三十分钟,匆匆凋落退场。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会注意到它。
诗人杜甫《为农》诗云:“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麦花虽不是观赏性花卉,却是农民的“报时花”,提醒他们留意收割的时间。农耕时代的自然与人,在日出而作,凿井为饮的歌唱中,享受着一片宁静和乐的怡然自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代贺知章《咏柳》的诗句连小小儿郎都能倒背如流。儿歌里稚嫩的童音也唱:“柳树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
柳树是我国原生树种之一,其栽培史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古蜀国鱼凫王封树定界,其分布范围遍布我国黄河长江流域。柳树性喜光,易于低洼湿地生长,几乎是有水有土壤的地方都能生长。北方黄土高原梁卯沟壑纵横的村庄里多见旱柳,它耐寒耐旱,在干旱地区能多年生长。
柳与“留”谐音,故而在古人日常生活以及诗词歌赋中有惜别相送之意。二月春光即萌芽的柳树,清明时才开即落随风飞舞的柳絮,曾引发了无数诗人词客的述怀感慨。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春景》)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南宋·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树花开名絮,亦名柳子,一经开放即随风飘散,经眼迷离,唤起人们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敦煌柳园车站有一尊“折柳送别”汉白玉雕塑,以敦煌壁画为原型,女子丰盈婀娜的体态,一双柳目传情,手中所握正是一束杞柳枝条,仿佛把来来往往各色行人相送挽留。
谷雨·牡丹
牡丹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醾、三候楝花。谷雨时节,听到布谷鸟在山谷中一声一声叫着,到了种谷收麦的时节。北方春天的花事渐近尾声,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或有牡丹栽植。牡丹花开,香气浓郁欣欣向荣,很是为寂静无声的乡村点染颜色。
19世纪初,西方社会兴起植物猎奇,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发现了一株独有的紫斑牡丹。他收集卓尼土司栽种的紫斑牡丹种子,封存寄往大洋彼岸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紫斑牡丹起源于中国西北野生种群,因花瓣基部具有墨紫色,或紫红色大斑而得名。随着紫斑牡丹在欧美园林的闻名风靡,在异国他乡绽放时,它还拥有另外一个名字,以发现者和发现地命名的——洛克牡丹,或甘肃牡丹。
俗语云:“花木管时令,鸟鸣知四时。”自然界万物随着时令的更替周而复始,花开花落,都随着季节时序流转,自然而然地,它们本身也就成了季节轮换的标志,伴随着春去秋来、寒暑更迭,周而复始地点缀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