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城绘制历史图谱
正定古城风貌 骆学峰
李 浩
有批评家谈到,两类人适合成为作家,其中一类是农民。他说的“农民”当然是比喻性质,意思指的是那些对本土的生活细节、本地的掌故和当下都了如指掌的人。在我看来,写下《品读正定》的孙万勇身上就有这样的“农民性”。他曾在正定生活、工作过,熟稔这片土地和土地上发生的事,对本地的历史掌故了如指掌,也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演进了如指掌。他内在那种知识分子的求真气息与文字功底,使他写好《品读正定》成为可能。
另有批评家谈到,我们的写作除了作家的个人才华之外,还应有真诚与真情的投入,作家应当在他写下的文字中连接自己的“爱与哀愁”,连接自己的毛细血管,让我们在读到他的文字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血液的涌动”。是的,情感的丰沛充盈是这部有关地域和历史书籍的显著特色。同样,把正定看作自己“第二故乡”的孙万勇在序言中坦承自己在书中的情感投入,甚至使用的是“激情燃烧的常山岁月”。而在《品读正定》的正文中,我们时时会读到孙万勇悄然注入于其中的情感、情绪,它时而豪迈,时而荣耀和自得,时而惋惜……在表露这些情感的时候,孙万勇或隐身于叙述和记载的背后,或直接现身,让“我”出场:当然这一点,也使得《品读正定》区别于多数的史学方志。对本土生活、本地掌故了如指掌,在文字中不惮自我情感的注入,在我看来,这是《品读正定》成为新颖、独特、有可读性的基本保证。
《品读正定》是一部了解正定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精神赓续的资料之书,甚至是一部工具之书。正定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丰富,遗存众多——这一点当然无须我多言。但能够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人文和物产等诸多方面,多侧面、多角度、多线条地为这座古城绘制详细、丰富的历史图谱,同时又保持一种宏阔的理解、审视、追问和思考,在我看来,《品读正定》可能是难以替代的一部新书。它资料翔实,严谨准确,旁征博引,在属于“史料”的部分足见作者用功之深、之精、之细。这一点需要强调,特别地强调,它的史学价值和意义是极为珍贵的。我还觉得,《品读正定》的珍贵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作为正定存史的百科全书,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能够跳出史料看史料,他更注重归纳和总结,更注重在这些史料背后有可以继续阐发的深意,更注意史料和史料之间的关联性和脉络勾连。
同时,《品读正定》也是一部引发人们思考的书籍。譬如,作者在谈及东垣古城和“常山战鼓”的时候,发出“城市可以兴废,治所可以迁徙,只有历史不会停滞,文化不会中断,它还会以某种形式延续、发展”的感慨。可以发现,孙万勇言说正定历史并不止步于平面地呈现历史,而是希望从历史之思中找见发展之道,以及蕴含于其中的种种道理。他看重启示和启发,在他的书写中,历史是活的,是与当下和未来紧密相连的。
我还觉得,《品读正定》是一部强化我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和家乡情感的价值之书、情感培育之书。我们强调爱国爱家,希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培育年轻人的自豪自信和家国情怀,我觉得似乎可以把《品读正定》看成一种有益有效的精神读本,值得推荐和推广。这一部分,在我阅读《品读正定》时感受是最深的,这也恰恰得益于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放置其中。而对阅读者来说,他们会因为作者的真诚和真情而触碰到蕴含于文字背后的毛细血管,进而连接到自己身上。
它还是一部严谨者能见其严谨,深入者能见其深入,初识者能见其普及性的丰富之书。作者走的是史学通俗化的道路,希望把那些来自史学的知识、价值和观念以一种通俗化、简洁化的方式传递出来,让读者获得滋养与提升。对那些完全不了解正定历史文化、非史学专业的普通读者而言,《品读正定》深具魅力与吸引力,能让普通读者在一种相对轻松的阅读氛围中获益多多。而对学习历史、文化,同样对正定的历史人文熟悉的人来说,这部书则是严谨、丰富、深入的读物,书里包含着诸多的思考,使人深受启发。
当然,它还是一部呈现作者丰富的人文积累、自如的文字功力、坦荡的情感表达的自我之书。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的情感来处、思忖来处,读到作者的家国情怀,读到历史文化、经历经验给予他的不同滋养。
(《品读正定》,孙万勇著,学习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