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史话

【文化记忆】流布在会宁的剧种

2024-05-05 13:17 来源: 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杨映华

流布在会宁境内的剧种主要有秦腔、眉户、影子腔、小曲、陇剧等。

秦 腔

秦腔是大型剧种,有专业团体和自乐班演出多种形式,是广大戏迷喜闻乐见的剧种。秦腔唱腔粗犷、豪放、激昂、优美,旋律既急促又婉转,可谓行云流水之中见斩钉截铁。表演风格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因此,秦腔在会宁县流布广泛,影响深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秦腔历史悠久,明代就已盛行。会宁县秦剧团自1978年8月成立以来,到2021年,已发展成为演员阵容强大的县级专业院团,在送戏下乡、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今,会宁县除专业剧团和民间业余剧团之外,秦腔自乐班遍地开花。

秦腔经过世世代代艺人的不断努力,在剧目唱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体系、稳定风格、美学取向及地方特色,是会宁人深爱的剧种。

眉 户

眉户是流布在会宁县全域的又一个主要剧种,覆盖地域与秦腔一样广泛。

1949年以来,会宁一中宣传队先后排演了大型眉户剧《梁秋燕》《两颗玲》《鹰山春雷》《三里湾》等现代题材的眉户剧目,赴皋兰、靖远、临洮等地慰问演出。

20世纪70年代后,专业剧团演出眉户剧较少,但全县各地社火仍以眉户演唱为主。

近年来,眉户在大墩梁、丁沟线川等地非常时兴。每个村庄都有班社组织,参加者既会唱又会演奏乐器。

影子腔

影子腔是皮影戏的主要唱腔形式,亦称“灯影腔”,是流布在会宁的主要剧种之一。

影子腔唱腔以字定音,声调豪放、激越、委婉,一人主唱,其余人帮腔,类似“老秦腔”。乐器以二弦子、胡琴为主。会宁皮影戏班大多能演唱影子腔。

近年来,会宁县十分重视非遗传承和传播,使影子腔这一剧种大放异彩,广为流传。

陇 剧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20世纪50年代末,会宁红星秦剧团演出陇剧《吹鼓手招亲》小剧,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兴修北川渠时,工地宣传队演出以陇剧唱腔为主,一人主唱众人和的唱腔板式使人精神振奋,干劲倍增。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会宁县专业剧团除《吹鼓手招亲》之外,再未演过陇剧剧目。街头地摊自乐班偶尔可见演唱陇剧清唱。

小 曲

会宁小曲的演唱,最早见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会宁丁家沟胡家坡蔺序堂和通渭流浪艺人张凤山合建曲子班,后定名“昌盛班”,主演曲子。

会宁南乡社火,广泛演唱曲子。主要有在社火开演前和结束时的蜡花调和入庄进院的秧歌调。社火节目中的《十炷香》《绣荷包》均属曲子的范畴。

近年来,中川镇的大墩、王磨、马莲盆、三岘以及丁沟镇的部分村社曲子演唱较多,当地的中老年人大多会哼几段小曲,演奏几样乐器。

碗碗腔

碗碗腔在会宁的演唱凤毛麟角。1960年5月会宁红星秦剧团演员王蕊兰参加甘肃省第一届戏剧青年演员会演,演出期间学了碗碗腔《拜月记》的全部唱腔及表演程式。《拜月记》为碗碗腔传统剧目。

  王蕊兰学成归来,红星秦剧团排练了《拜月记》,王蕊兰饰瑞兰,董秀珍饰瑞莲。哀婉的唱腔和情深意切的表演深深吸引了观众,上演后得到广泛认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