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针刀王海东:疑难病症 手到病除
原标题:西北针刀王海东:疑难病症 手到病除
扫码看视频
好的医生不仅仅能够治愈病人身体上的疼痛,更能够治愈病人的心理。“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作为醉心研究中医治病理论的王海东,倾其半生都在践行这个理念。在病患眼中,所有的疑难病症到了他手里,都能手到擒来。
风湿病是疑难杂症
已经在风湿病领域钻研40多年的王海东,目前仍在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中心工作。不是他不想退休,而是他的病人非常需要他。
“大夫,我害怕疼,施针之前能不能先打一针麻醉。”面对病人对于针刀的恐惧心理,他这样回答:“那不行啊,打麻醉针的那一下就不疼了吗?一样也疼啊。”王海东并不是“铁石心肠”,而是用幽默的方式缓解了病患的心理紧张。
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后,他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工作。由于当地气候高寒,风湿病患很多,所以他就一直致力于风湿病的研究和治疗,这也奠定了他在这个领域的科研基础。后来科室被合并到省中医院后,领导希望他能去干部病房工作,可他觉得自身优势和研究都是风湿病,所以还是留在了医院风湿科。虽然这个科室在当时看来很“弱”,但他说:“风湿病‘疑难杂症’居多。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所有内科、外科、骨科看不了的病,或者说大家也不知道应该去看什么科的病,这种情况基本上就属于是风湿科的病。”
抓住关键 手到病除
“我经常跟病人开玩笑说,风湿科的大夫是水平最不行的大夫。”王海东调侃,“给病人诊断了类风湿,告诉病人看不好,给人诊断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告诉病人看不好。”所以,就风湿病这个领域,几乎没有一个病症是确诊了就一定能看好的。因而,风湿病科的大夫养成了给病人治病时,更大程度上只是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或者是控制病情不要快速发展的习惯。
他分析,风湿科的大夫一定要知识全面,病人可能并不需要你紧急抢救,但在治疗这类病症上,一定要下“慢功夫”。尽管病人没有生命危险,但如果人残疾了,那这种治疗就非常失败。
谈到王海东的本行,他侃侃而谈:“风湿在西医大的分类里,属于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的分类就有200多种,其中大家最熟悉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就包含颈椎病、腰椎病、膝骨关节病等。甚至于痛风、椎间盘突出,都算风湿病的范畴。”他分享,在风湿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讲风湿科与骨科的关系:一个强大的骨科,风湿就是骨内科;一个强大的风湿科,骨科就是风湿外科。所以二者几乎不可分割,从风湿科,到骨科,是一个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风湿科与骨科有着外科或者内科的划分都是人为划分,学习中医出身的他觉得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应该是“全科大夫”。应该从病人的角度去看,如何能治疗好病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关键”,他才能从病患角度出发,创新治疗方法,手到病除。
西北针刀,是“刀”非“针”
王海东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退不了休,因为他的病人需要他。现在,他每天坐诊施针之余,还多了一项工作,就是用视频记录中医针刀的“魅力”。所以“西北针刀王海东”的名号在网络上被叫响。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刀更多用于研究而非临床,他到省中医院后发现“针刀”不用不行。“有个病人是手腕功能障碍,类风湿病患者,因为拧不干毛巾,所以用湿毛巾洗了8年脸,后来我给做了三次手腕的针刀,她终于能拧干毛巾了。”
“针刀从本质上来说,是刀,而不是针。”王海东说,“针灸的针头是尖的,扎下去是一个洞,针刀的针头是有横切面的,扎下去是一个缝。”做“针刀”治疗,就相当于把原来粘连的韧带等组织给松开,所以功能就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目前,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中心,由王海东牵头创建的“颈六刀”和“颈七刀”针刀技术已经传遍全世界。
王海东在2017年参与了中华中医院学会类风湿关节指南的编写,他将“针刀”技术写入了指南,用的就是“颈六刀”和“颈七刀”。还有口干眼干的病人,使用“针刀”技术治疗,也能当场改善,这就是针刀的神奇之处。
不治已病治未病
“你不要睡懒觉,早上该起来就要起来……”王海东发布在网络上的视频,语言风格平易近人,灌输的理念就是要让病人自我调节。做颈椎操、练八段锦,这是他主张的自我锻炼的方法。在他认为,人体的经络运行不顺畅,才会身体疼痛或者产生其他病症,也就会出现中医所说的“淤堵”,针刀的治疗本质上就是松解“淤堵”,但在治疗之前,他更希望大家能自我锻炼与防范,这就达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好的针刀大夫一定要懂解剖学,因为你必须避开人体的大血管和神经,毕竟有些损伤一旦下刀下错位置,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王海东分享他的针刀经验。”
“我知道有很多粉丝私信咨询很多病症问题,但我实在太忙,非常抱歉没能一一回复。”王海东说,他更希望大家通过他的视频,能学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提前预防病症,这是他一直在践行的理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珂 刘怡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