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水泽榆 树立城乡供水一体化甘肃标杆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2016年,遭遇大旱,水源地几乎断流,调蓄池里的存水仅够供县城3天用水,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这里,自有人类生存就严重缺水。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许多人饮工程,解决了绝大部分人的吃水问题,但根本问题依旧是‘向天要水’,没有百分百的保障……”
“感觉自己就是打工嘛,到哪都一样。现在不同了,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只想着一心一意干好工作……”
2018年以前,榆中县城区用水面临着随时“断供”的囧境,乡村地区依旧靠着水窖“向天”取用,而各个涉水部门供养着大量劳动力,工资难以“自给”,负担沉重。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要,面对重重困境,引洮工程榆中配套工程成为榆中县“解渴”的当务之急。
但,没钱引水,怎么办?
由此,甘肃水投榆中供水公司应运而生。
从解决融资将洮水引入榆中,到水源充足解决榆中北山6乡镇吃水问题,再到整合重组企业化运行破除重重负担,榆中供水公司以全新的姿态盘活榆中县城乡地区的供水囧境,成为了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程度最高、效益最好的标杆性企业。
圆梦引洮 榆中县不再惧“渴”
一直以来,榆中县城区的用水来自于兴隆山。
一条小溪,从森林深处流来,肩负起了数万人的生命保障重责。
2016年,榆中县遭遇大旱,全县唯一水源地几乎断流。炎炎夏日,用水剧增,面对调蓄池里仅够供应3天的存水,时任榆中县水务局局长豆义峰焦急万分,寝食难安。
“全城用水能不能保障?万一断水了怎么办?县上领导天天盯着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豆义峰不禁打了个寒颤。他说,“当时,倘若断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取用灌溉用的黄河水。”
然而,由黄河里经十二级提灌引到榆中的水,只限于灌溉,若用于人饮,则属于违规操作,豆义峰及相关的一批人将面临严重的问责后果。
不仅如此,因榆中县黄河灌溉水取水点距离兰州市较近,且全县没有处理此类河水的水厂,一旦将其引至自来水厂,水质安全得不到保证,即便供于城区,数十万人的生命安全难以保障,后果不堪设想……
“幸运的是,兴隆山的水源一直断断续续,并没有彻底中断。当时,全县人民都没有什么感觉,但我们实实在在地,是在提心吊胆中渡过了难关。”豆义峰说,2022年、2023年,兴隆山的水源均出现了此类现象,好在有引洮入榆工程,供水人可以高枕无忧。
鉴于水源地出现的这一情况,榆中县供水问题摆上了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工作日程。
早在五十年代,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并于1958年开工建设。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终因工程规模过大、国力民力不支,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
此后,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一代代人的努力,引洮工程于2006年11月再次启动。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设计覆盖兰州、白银、定西、天水4市的榆中、会宁、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秦州、麦积9个县区,受益人口达310万人。
对于亟待新水源的榆中县来说,翘首以盼的,就是引洮入榆工程。当时,该工程已于2014年8月批复立项建设。
引洮工程榆中县配套工程是当时省列重大项目,也是榆中县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设计变更追加投资后的批复总投资高达9亿余元。而在开建之初,榆中县能投入的资金仅为3000万元。面对8亿余元的资金缺口,榆中县一筹莫展。
特别是作为公益性、民生类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收益周期长的特性,严重制约了项目建设融资,也严重影响着工程建设进度。
一边是亟需解决的水源问题,一边是巨额的资金投入。钱怎么筹、工程怎么建、质量怎么抓、安全怎么管等一系列问题千头百绪,百事待兴。
面对重重困难,榆中县与甘肃水投集团协商,成立了甘肃水投榆中供水公司,着力解决融资问题。
为解决资金问题,榆中供水公司立足实际、多点突破,积极协调省市县财政部门、水利部门,省水投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兰州银行、甘肃榆中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多渠道累积筹措到项目建设资金8.65亿元,有力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建设和运行。
历时3年的艰辛建设,2017年7月22日,13座长18.55公里隧洞、15段长2.56公里的暗渠、2座长0.12公里渡槽、3座长5.24公里倒虹吸和1条长1.1公里输水管道犹如一条长龙,从榆中县高崖镇瓦龙沟纵贯到了城关镇南坡湾。
随着清澈的洮河水源源不断注入南坡湾115万方的调蓄水库中,榆中县自此彻底解决了水源问题,宣告了一个让水务人时时“提心吊胆”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自来水供入榆中北山千家万户、彻底改变北山人民靠天吃水现状的新时代。
惠泽民生 北山里不再愁“喝”
榆中北山,指的是榆中县北部山区,包括中连川乡、园子岔乡、上花岔乡、哈岘乡、韦营乡、贡井乡等6个乡镇。这里,年均气温6.7摄氏度,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20天,为典型的干旱山区。
千百年来,榆中北山的人民一直处于靠天吃水的尴尬境地。水比油贵,是北山地区长期以来的真实写照。
“祖祖辈辈,最大的难题就是吃水。”今年61岁的贡井乡吕家岘村民常海告诉记者,对于吕家岘的村民而言,由于几公里外的贡马井沟里有一口井,村民们还不至于天天喊渴。
靠人背、让驴驼、用架子车拉……在数千年历史的长河里,这里的人民就是用这三种途径,延续着生命。
“那口井很深,水也很小,大家排队取水,每次打上来半桶,来回取一趟水要一两个小时,每天两趟。”常海说,井里的水又苦又咸,祖祖辈辈吃了几千年。
对于其他乡没有水源的人们来说,泥土窖是唯一的吃水希望。
在院子里挖一口窖,用红泥涂抹窖壁和窖底,起到固水作用,待到下雨时,将屋顶上、院子里的雨水引入窖中,经天然沉淀后饮用。
“洗漱时不敢多倒水、洗完菜的水喂牲口、洗完衣服的水浇花……”北山地区常年干旱,即便有水窖也难以保障正常用水。为了保护好自家的水不被偷,村民们会将水窖上锁。
邻里之间,借油有,借水?对不起,没有!
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人饮工程,北山地区迎来了解决吃水问题的曙光。
“几乎实现了人均一口水泥窖,院子里也用水泥铺了,吃水问题得到了大幅解决。花那么多钱替我们解决吃水问题,党对百姓的好,让人动容。”常海说,“但再多的窖,也都是蓄天上的水,遇上大旱时,吃水依旧困难。可以说,解决了百分之八十的问题,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吃水没问题。”
令常海没想到的是,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很快得到了解决。
2017年7月22日,随着20余公里的干渠、隧洞承载着源源不断的洮河水注入南坡湾蓄水池,自来水也供进了北山地区的千家万户。
常海说:“当时一听,要建自来水蓄水池,天大的好事啊!我举双手支持,赶紧号召施工队从我家门前挖……”
从南坡湾蓄水池经自来水厂处理后的洮河水,又经三级提灌系统,注入到了常海家门前的一个蓄水池。这个蓄水池是北山地区海拔的最高点,自来水又从这里经调蓄减压,分南北线流向家家户户。
“不算进户支线管道,仅主管道就铺设了1500公里,自来水到户3900多户,另设置了183个供水点,保障了北山地区所有人的用水。”榆中公司北山分公司经理薛涛介绍,每年,北山地区一万多用户自来水用水量达到了40余万方。
对于开了一个煤场的贡井乡贡马井村村民陈巨林来说,自来水引到自家院子里,简直就是奇迹。
“由于我这里用水量大,没有自来水之前,自家水窖的存水根本不够用,每年我都要花钱买水。”陈巨林告诉记者,从别人家的水窖买水,一方水的价格为25元钱,运费25元钱,买一方水需要花50元钱,而今,每方自来水的价格为民用4元钱。
薛涛介绍,北山地区自来水工程总投资达3亿余元,每方水供到村民家里时的成本为9.8元,也就是说,榆中供水公司给北山地区每供一方水,便成本倒挂5.8元钱。
对此,现任榆中供水公司董事长豆义峰告诉记者,北山供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榆中供水公司按照“以城带乡、以川补山”的经营理念,坚决让北山人民实现“用水自由”。
不论商人还是企业,都是逐利的。每卖出去一方水就赔5元多钱,对一家企业而言,这是一个稳赔不赚的买卖,但这个买卖之所以能继续做下去,得益于榆中县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深度改革、成功改革。
创新运维 供水人不再畏“业”
随着引洮入榆工程的成功实施,榆中县人民半个世纪的引洮梦得以实现,北山人民更是奇迹般实现了吃水不用愁,且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水,有了。账,也欠了。
后续,供水、管理、建设等问题接踵而至。
为理顺全县供水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完善的城乡供水新模式,榆中县审时度势,从影响和制约全县水务一体化工作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源头性、保障性问题入手,结合全县城乡供水现状,于2018年8月与甘肃水投签订了水务一体化合作协议,积极协调整合全县供水资源。
由此,一个由原住建局下属自来水公司和水务局下属高崖、龛谷、连搭、兴隆等5家水管单位重组整合的全新公司诞生——甘肃水务榆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榆中供水公司),构建起了榆中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运行的城乡供水系统。
按照供水区域的不同,榆中供水公司成立了城关、兴隆、连搭、和平、高崖、龛谷、北山七个分公司,提出了“东保、西拓、中优”的供水市场拓展思路,全县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质、同服务”一体化管理。
同时,面对农村地区供水工程专业化管理薄弱、运行管护不到位、管理维护资金不足,造成供水保障水平、水质合格率相对较低等问题。2019年,榆中城乡一体化供水构建了管理运行“三级管护机制”和“五级责任体系”。
“以‘政府补贴、企业兜底’的方式,在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村级水管员(共计198名)。”豆义峰说,村级水管员主要负责入户设施维修、供水信息报送、供水管网巡查管护、用水知识宣传以及供水协调、用户水费定期抄表收缴等工作。
经过几年发展,榆中供水公司逐步形成了“建、产、供、销”四位一体的城乡供水大格局,供水范围覆盖全县18个乡镇,供水人口达50余万人,供水面积占榆中县域总面积的86.5%,供水经营收入从2019年的2810万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6939万元。
而今,榆中县城乡人民不止吃上了“同源”“同质”的自来水,还享受到了不同水价下“同样”的服务。尤其对于曾经在供水系统“打工”的员工们来说,榆中供水公司的成立,让他们既有“里子”,也有“面子”,归属感不断增强,精气神也不断增长。
“合并后,我们摒除了以前的工作模式,实行‘三定一竞’,即‘定岗’‘定责’‘定员’,采取竞聘上岗模式,使得管理更顺畅、工作效率更高效,大家的待遇得到了大幅提升,晋升渠道也更加宽敞。”豆义峰介绍,精细化管理、智慧化运行,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跑冒滴漏”,做到了用户应统尽统,水费应收尽收,杜绝了用户“不缴费”“漏缴费”的现象,也让“人情水”成为了历史,企业运行更高效、营收更稳定。
“以前,感觉自己就是打工的,到哪打都一样。现在不同了,没有了别的心思,一心一意只想着为公司的发展努力。”现任龛谷分公司副经理陈晋林感慨道,“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元,现在普通员工月均工资都能拿到3000余元,而且还有科学的晋升通道,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连搭分公司三干管企业片区负责人李重斌告诉记者,以前,片区负责人要挨家挨户抄水表,挨家挨户去收费,收费率不高。现在,村级水管员抄表后录入系统,片区负责人核对数据,用户通过手机在线缴费,工作更加轻松、收费率更高、工资也有了大幅提升。
“我们干的是供水事业、民生工程,更爱这份工作了。”李重斌如是说。
记者手记
2023年、2024年,国家水利部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均指出,要加快推进、优先推进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
榆中公司,则早在2018年便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且随着近几年不断的投资建设与发展,城乡供水一体化程度达到了85%以上,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趟出了大道、树立了标杆。
俯瞰南坡湾的蓄水库,一池洮水泽被十八乡镇,碧波荡漾里,解了榆中人民的喝水之忧,消了供水人的供水之愁。
回望榆中公司的大楼,一个企业化解众多难题,城乡一体化,圆了榆中人民的引洮之梦,成了供水人的骄傲归宿。
用榆中供水人的话说:圆梦引洮,惠泽民生,兴水富榆,造福百姓,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