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不断打造服务品牌 开放百余处小游园 形成一园一景特色
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已成为兰州人生活的标配。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来兰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除了中山桥和黄河风情线,兰州的公园建设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助力全市文旅发展,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理想家园,我市不断挖掘公园历史、人文、植物和民俗文化,打造公园服务品牌,主城区建成开放游园、口袋公园一百多处,初步打造了南北两山、沿黄景区、城市公园、游园绿地的“公园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了一园一景的城市公园特色。
注重精细运维 提升公园品质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兰州市接待游客595.062万人次,景美人和的各大公园也开启“人从众”模式,加之“公园20分钟效应”的火热出圈,人们越来越喜欢在公园里感受自然。
公园是城市的大美形态,针对公园各出入口、景观节点等存在草坪及地被植物退化、枯死现象,我市林业部门适地适树、科学设计,合理配置、增绿添彩,三年来完成治理黄土裸露近4万平方米,补植花卉1.1万平方米、草坪1.5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绿化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针对景观特色不明显的短板,积极推进公园绿化植物整形修剪,着力打造花海、花谷、花境、花径、花雕、花坛、花箱、花钵等各类园艺景观,大到万平连片,小到半米方圆,初步形成了一园一景的城市公园特色。特别是在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过程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引进荷花、芦苇、小香蒲、榆叶梅、丁香等植被,不断丰富区域特色景观。经过多年努力,黄河沿线安宁银滩湿地、西固达川段等已经成为鸟类的主要栖息地。
优化产品供给 丰富公园内涵
一园一景,老幼皆宜。5月9日下午,在安宁区金牛街附近的儿童友好空间,处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附近放学的孩子驻足于此,玩蹦床、跷跷板、滑梯、沙坑……享受放学后的快乐时光。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人、园、城、自然”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深入挖掘公园历史、人文、植物和民俗文化,组织开展花展花事、插花比赛、花卉摄影等多样化活动,鼓励恢复传统年节游园、庙会活动,不断打造公园文化服务品牌,多途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吸引更多市民入园。截至目前,兰州植物园的郁金香和菊花展,仁寿山景区的桃花节,罗九公路的山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杜鹃花,兰州野生动物园动物嘉年华等特色活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影响力,也是广大市民每年打卡的观花胜地。同时,以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为导向,聚焦“一老一中一小”重点群体,推进儿童友好公园建设,融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积极打造多元开放、全龄友好、暖心舒心的全民乐园。
强化服务功能 优化游园环境
“在城区能有这样的一个供大家休闲散步的地方,太好了。”家住建宁东路小游园附近的市民刘阿姨不辜负美景,经常饭后和家人来到小游园里坐一坐,与相熟的邻居暄上几句,或是到不远处的植物园走走逛逛,看看牡丹花,听听老年合唱团的大合唱,生活自在惬意。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公园旅游环境,全面提升游园服务质量,重点规范了公园景区从业人员标准,健全完善了管理服务培训制度,及时处置游客投诉和应急事件,有效保证游客游览接待服务需求。维修改造各项基础设施,对公园景区游客步道、休憩凉亭、景观桥梁和厕所等进行检查维修,完善了导游全景图、导览图,在游客中心设置党员示范岗、志愿者服务站和母婴室,免费为游客提供咨询、文明宣传、游客疏导等志愿者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游客的能力。同时,扎实开展公园景区安全生产“百日攻坚战”行动,严格落实安全巡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对游客中心、办公场所、监控室等重点场所的设备安全情况和游乐设施、馆舍建筑等消防安全及步道栈道、排洪沟渠、易滑坡路段等重点部位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改,确保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注重精细管理 提升公园形象
同时,我市组织开展星级公园创建评选,有序引导各城市公园全面推行优选乡土树种名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指南、城市绿地养护规程及标准等,不断规范养护作业程序和管理方式,明晰养护管理及实施责任,全面提高管养水平。按照“方便管理,界定清晰,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公园绿地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网格相关责任人员按照绿地养护技术规范,负责网格片区内的绿化养护、环境卫生、文明秩序引导、志愿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逐步实现“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精细化”管理目标。
据了解,近三年,我市已累计创建星级公园14座,其中:三星级公园7座(市属金城盆景园、马拉松公园、绿色公园、百合公园、水车园;县区管理雁滩公园、永登青龙山公园),四星级公园6座(市属白塔山公园、兰州市民公园、五泉山公园、兰州植物园;县区管理兰山公园、仁寿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五星级公园1座(金城公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