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甘肃

【文化中国行】青城古镇:千年古韵浸润 黄河文化流彩

2024-05-14 12:32 来源: 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5月3日,细雨蒙蒙,撑伞漫步在榆中县青城古镇,城门高大古朴,古民居建筑错落,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大门似乎都在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故事。

青城古镇位于榆中县北部,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白银23公里、榆中县城130公里。青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及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青城形成了独特的水烟文化、科举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饮食文化等。

北宋仁宗年间,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军,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青城有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古老的名胜遗址,是古代西北商贸集散地之一。随着电视剧《老柿子树》的热播,青城镇,这个沉淀着千年岁月的古镇声名鹊起。

2006年青城镇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2年荣获“中国十佳最美风情小镇”称号;2013年青城古民居建筑群落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0月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

“古镇陈醋调佳肴色正味悠香,青城长面宴亲朋情深意更长。”

青城古镇的美食文化,要从这副楹联讲起——

青城陈醋以精选的小麦、豌豆、小米、麸皮为原料,经过制曲、煮醋、制醋、压醋、淋醋等流程,其制作工艺独特,流程复杂,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纯粮食酿造而成,具有色黑、香浓、味醇等特点。

青城陈醋。(图片由榆中县青城景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青城长面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宋仁宗时期,狄青戍边来此,黄河两岸居民安居乐业。喜食面食的当地居民就以长面作为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和招待客人的最佳食品。原料采取本地自己种植或从南北两山做生意赚来的“和尚头”小麦,用石磨磨出精细白面,口感极好。

随着时间的流淌,“青城长面”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一张名片,一碗长面,盛满了美好的祝愿,盛满了欢乐和祥和。

走进高家祠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的“才兼文武”的匾额被高高挂起。

青城古镇的家族文化,要从这块圆形的匾额讲起——

高家祠堂始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保存得完好,里面悬挂着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清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进士”牌匾。透过斑驳的牌匾,似乎可以穿过时间的长河看到当年高家人进士及第的风采和衣锦还乡的热闹场面。

在罗家大院里,有一个压制水烟的巨型木椽,至今仍保存完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青城古镇的水烟文化,要从罗家大院说起——

青城镇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青城因为水烟而兴盛,民间一直都有“水烟真者出兰州”的俗语,青城古镇几乎浓缩了兰州水烟栽种加工史。

罗家大院是青城四大水烟作坊中的一个,“永顺成”是罗家大院水烟作坊的字号。主要生产“永”字牌水烟。

榆中县青城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凌霄告诉记者,明末清初,青城人就发明了水烟,到了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水烟的种植、加工、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得益于黄河运输的便利,水烟得以销往全国。

如今,虽然水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水烟的制作工艺和作坊保留了下来,压制水烟的木椽和压制成捆的水烟似乎也向游人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青城文化底蕴深厚,还有独具特色的西厢小调、城隍出府、柴山、英雄舞鼓、剪纸、刺绣等民俗文化等待着游客去探索和感受。

  “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并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邀请文物专家和本地专家进行指导和把关,认真听取相关建议。”榆中县青城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蒲园园说,“‘五一’假期前两日,景区接待人次就超过了6万人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