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甘肃

年轮里的天水非遗之美

2024-06-19 12:01 来源: 甘肃日报

天水雕漆工艺品

竹上雕作品

文\王冰迪

核心提示

龙城天水,温润风物,非遗传承文脉绵绵。伏羲祭、秦腔脸谱、夹板舞、竹上雕……一张张笑脸,一声声惊叹中,天水非遗魅力张扬,活力焕发。别样的非遗民俗,映衬出了久违的节日氛围,也演绎出了伏羲大典上灿烂的辉煌。

一 伏羲祭

在一页页携带神话色彩的传说或文献中,伏羲创立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他教民制作渔网用于渔猎,教民驯养野兽,变革婚姻习俗,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结绳记事;他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歌谣乐曲,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还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员,管理社会,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被称为太昊伏羲氏、青帝太昊伏羲。

天水的卦台山,传说是伏羲当年创立八卦的地方。从地理上来说,卦台山位于麦积区渭南镇以西,其山犹如倒扣的一只瓢,但山顶上却是一个大平台。山的北麓有渭水环绕,河岸北正对着九龙山;山的南麓倚靠白鹿山,东临著名的三阳川盆地。在这里,河流淌成了一个“S”形,从高处俯视,和三阳川相结合,犹如真实的一幅太极图。

据《秦州志》记载,明正德十二年,冯时雍奏立朝廷,修建庙宇于州北三阳川卦台山上,以纪念伏羲。上世纪80年代时,国家文物局对卦台山一带的文物进行普查时发现,卦台山古文化堆积层厚达0.2到0.5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居住面、灰渣等遗迹,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等50余件。经鉴定,这些文物距今均在5000年以上。

如今,沿着历史的脉络一路走来,多少年过去了,天水依然会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太昊伏羲祭典”仪式。近年来,伏羲祭典进一步升格。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正月十七,一祭三日,一迎礼,二大典,三送礼。

根据相关文献,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自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各个历史时期在祭祀规格及内容上都有相对较大的差别,最兴盛的阶段主要集中在明代,由朝廷颁发祭文,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一祭三日,隆重而神圣。时间到了清代后,朝廷简化了祭祀程序,仪礼被简略。到了民国时期,祭祀变得更加简略,由民间祭祀组织主持祭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恢复了清代的祭祀规格,祭祀日期改为正月十五至正月十七。

岁月苍茫,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由伏羲所开创的中华文明,在华夏大地上已经成长为史诗般的存在,像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基因,成为华夏儿女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二 秦腔脸谱

前段时间,在一家剧院看过关于《三国演义》的某个选段。原本不怎么看秦腔的我,不仅被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时,也被剧中人物那一张张艺术性极强的脸所折服。那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无不让人拍手称快。

脸谱到底起源于何时,似乎众说不一。其中一种是源于南北朝的北齐,说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戴面具。汉族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后汉书》中记载:“坐列巫史,禜祷群神。”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

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尤其天水鸿盛社秦腔脸谱,主要以刻画武将、神话人物而见长,威风凶悍,形象逼真,气势逼人。更为奇特的是天水鸿盛社脸谱将人物惯用的兵器也绘入脸谱中,可谓脸谱绘制中的创举,在脸谱文化中独具神采。天水鸿盛社,原名西秦鸿盛班,创建于公元1899年,即清光绪二十五年。创始人李炳南,原籍陕西周至县,青年时即以秦腔艺人的身份来天水,前后三代为班主,经营鸿盛社,成绩卓著,在天水、陇南、定西一带享有盛名。

天水鸿盛社花脸戏较多,脸谱丰富多彩,主要集中在《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列国》等剧目戏曲人物当中,目前尚存300多幅。天水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对鸿盛社脸谱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皮影、木偶艺术、书画、彩塑、陶艺、雕漆艺术等,还有传统民俗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鸿盛社脸谱的形成。

走出一堆历史资料和文献,回想起舞台上那一张张可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的脸,把历史演绎得活灵活现。在那些缤纷的颜色中,红色表示忠烈,黑色表示刚直,黄色表示凝练,绿色表示草莽,蓝色表示忠厚,白色表示奸诈,灰色表示阳刚……再回到现实中,丰富的戏台上,演出的不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吗!

三 雕漆记忆

这是十月的早晨,四野里有一层薄薄的雪。天刚麻麻亮,窗外传来了一阵激烈的鞭炮声。我一骨碌从炕上爬起,从被窝里钻了出来,想起今天有一户邻居出嫁女儿。等我胡乱地洗了把脸,冲到邻居家的门前时,迎亲的队伍已经启程。

打头的一匹枣红马上,骑着邻家姑娘,一袭红衣,还有三匹马,除了头上戴着一朵红色的大礼花之外,身上都驮着娘家的各种陪嫁礼。而在马的队伍里,还有个不认识的男子,身后背着一只木箱子,也是红色的,这只木箱子的四周,都雕满了各种图案,尤其是雕着一对凤凰,像在飞翔,又像在嬉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天水、陇南一带迎娶新娘时的场景,有唢呐,有鞭炮,有马匹,有一个专门背箱子的人。作为女儿的嫁妆,这个木箱子需要娘家准备很久,有钱人家会请来木匠用核桃木或桃木精心打造,而后,又请来雕漆艺人,在木箱子的盖子上面,雕出色彩缤纷、玲珑精致的图案,象征多子多福,象征夫妻百年好合,象征吉祥如意。

天水雕漆的历史,据说已经有两千多年。根据资料显示,1956年春天,天水砖瓦厂在皇城山脚下取土烧砖,挖毁古墓七座,其中一座墓中有镶嵌绿松石的铜棺饰、饕餮纹兽面辅手,红底黑面漆棺残片等,根据棺饰和随葬品特征分析,该墓应为春秋战国时代墓葬,为天水雕漆起源提供了最早的例证。

根据一位漆雕传承人的讲述,天水雕漆有十几大类2000多个品种,其选料严格、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图案古朴、漆质坚硬、漆面光亮、耐酸耐碱耐高温,具有既可观赏又可实用的特点,表现出西北的“浑厚”风格。产品以家用器具为主,小到手杖、茶盘、烟具、小圆桌、小凳、挂盘,大到花瓶、茶几、躺椅、沙发、古式书架、家具、餐桌椅等一应俱全。一件雕漆艺术品,至少要刷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而1毫米厚的漆就要刷17遍。所以,涂漆的过程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以上。

用丝团揉搓漆胎是件体力活,既要将漆搓实,又要保证图案的均匀,这依靠的是技巧与体力的完美结合。再用毛刷在漆上反复刷上几遍,以便使漆面更加光洁平整。只有厚度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在上面刻出层次丰富的人物山水来。涂完漆,再放回窨房内干燥,如此反复。为保证适当的湿度,窨房内每天都要洒水。

雕刻是全部雕漆工艺中最生动精彩、令人叫绝的阶段。唐代的雕漆,是在较厚的漆层上进行浮雕,浮雕图案的雕刻使用刻刀刀具,锦纹的部分则采用针具雕刻。现代雕漆的雕刻工艺,由于雕漆较软的质地与橡皮类似,只需工匠们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经验自制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雕刻刀,就可以轻松雕画出利落而清晰的花纹。

看来任何一个非遗技艺,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仅要让广大民众实用,更需要艺人们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代代相传。

四 夹板舞

暂且让我把思绪转入到久远的过去。

据史书记载,顺治九年农历六月,正是盛夏季节,却突起两次暴雨,让当时的天水东关瓦窑巷、十方堂、官墙里等地遭受了重创,人们纷纷来到玉泉观玉皇大帝像前祈祷许愿:每年正月初九率众人打夹板舞到玉泉观进香。

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初九,由东关民众组成的三架夹板队,经由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至玉泉观进香。这就是演变至今的秦州夹板舞,以此作为独特的一种进香形式,不过天水人历来习惯称其为“朝山会”。

其实作为夹板舞的历史更加遥远。根据相关文献,早在17世纪以前,秦州人沿袭继承了祖上打夹板的习俗,并且长盛不衰。夹板舞在秦州区主要流传于东关及玉泉镇的东方红村、陈家庄、金家庄、枣园村等地。

秦州夹板舞最主要的道具就是夹板,夹板亦称“云阳板”。邯郸淳在《艺经》中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四尺,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止。”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即‘拍手’)。”溯其源,“拍板”源于上古时的“击壤”。夹板一般是由两条质地均匀的红椿木制成,也有桐木的,长约75厘米,宽6厘米,厚2.5厘米,板面彩绘有花朵飘带,上端以筋绳连接,缠穗挽彩,下端则可自由开合,用于击打。

在秦州的民间,关于夹板舞参与的人数,更有一种说法认为:打夹板的人至少二十四人,象征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按照历史的记载,夹板舞表演时所用打击乐器有掌鼓、乳锣、大锣、小擦、手锣、三星云锣、木鱼等;吹奏乐器有唢呐、笛子、管子、笙等。这些乐器视其条件,可多可少。现存遗留下来的常用伴奏乐器为七种,分别是鼓、筛锣、暴锣、手锣、三星云锣、镓和唢呐。

翻开一页页发黄的历史文献,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俗文化的存在,不仅有遥远的传说照耀,更有一次次真实事件的支撑,几乎与人们内心的期望息息相关。秦州夹板舞,也正是拥有了这些元素,才能够长盛不衰,流传至今。

五 竹上雕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古人称其为:“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因此,几千年来,它一直摇曳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咏物言志的众多诗词中,雕刻出了美轮美奂的人间烟火。

我曾经在天水工作过半年时间,一个冬天,在古城一个文玩市场的小铺面里,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做竹雕。虽然都是小器具,但雕刻的人物、动物、山川树木、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包括在其中。画面虚实相生、线条流畅,刻画出的事物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时呈现出文雅大气、清秀古朴、层次分明的意境。

竹雕,也被称为竹刻。先人们起初在竹子上刻文字,所以名曰竹刻。后来雕刻技术逐渐发展,在竹子上也可以雕刻更多类型的图案了,慢慢的竹雕就诞生了,并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

赵汝珍曾经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雕:“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虽然短短的几句,却道出了竹雕的精髓。

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芴。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芴。”“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由此可见,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只是由于官位不同,芴的材质也各不相同。在考古发掘中,这类用于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制枪杆、竹篮、竹席、竹盒等,也应有尽有。

对于陇上的天水而言,其竹雕因样式精美、造型独特考究而闻名遐迩。天水地区民间喜欢收藏竹雕的人数众多,在20世纪初,天水民间也出现了一大批竹雕艺人。也就是这一时期,竹雕正式进入了天水。

此时的天水竹雕工序极其复杂,先要选料,要进行竹层处理,软化材料,然后进行整体构思,局部工艺的构思。其次要先画出所雕刻画面,必须突出重点,以历史典故为基础,既要仿古,又要创新,才能达到现代人的收藏和观赏水准。再进行描线,用一种碳素笔画在竹子上,手轻易抹不掉。之后就是分层雕琢,有几层雕几层,最后才能细雕,细雕完后进行初修,一遍比一遍要细。有时候一件作品要修一个多月。

  现在想来,我桌上的那两只笔筒,雕刻着久远的岁月风云,如果它能够开口说话,必然能说出作者的名字和背后的故事。两只笔筒虽然不在手中,但那两幅画面因为充满诗情画意而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幽远而绵长。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