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民俗

【甘快看】博物馆里,看庆阳千年岁月

2024-06-26 15:55 来源: 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庆阳市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被誉为“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之源、能源新都、数算枢纽”。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从这里经过,闻名于世的南佐遗址探寻华夏文明之源,北石窟寺在这里开凿千年。

6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甘肃行活动最后一站走进庆阳市博物馆。古今庆阳的万千气象在这里交汇。庆阳剪纸艺术家特别为本次活动剪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剪纸版,为本次网络名人行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1973年1月,在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板桥乡的水利施工工地上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复原装架后的黄河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5米,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完整的一具古象化石,就连长度20公分的舌骨也保留了下来,甚至在100多块脚趾骨上,直径只有3厘米的末端趾骨都完好无损。个体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在我国仅此一例,在当今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想了解黄河古象更多知识,走进庆阳市博物馆,你可以触摸地球的“心跳”。 

“庆阳南佐遗址”入选2022国内十大考古新闻,考古发现表明,南佐遗址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都邑性聚落遗址,距今约5100-4700年,面积约600万平方米。遗址核心区由9座夯土台及两重壕沟围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在核心区发现了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其中心对称、中轴对称且主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宫殿格局,布局严整,前所未见,开中国后世都城宫殿建筑布局之先河。 

南佐遗址出土了制作水平高超的白陶、黑陶、绿松石管等贵重物品,成套的彩陶、朱砂陶、白衣陶、白泥堆纹陶,涂抹朱砂的石镞、骨镞,以及大量碳化稻(大米)、粟(小米)、黍(黄米),显示当时不但有了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而且已出现礼制和阶级分化。

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北石窟寺,坐落于茹河蒲河两河相汇之处的覆钟山下,距庆阳市区25公里处,因其开凿规模大、窟内石刻佛像生动、技艺精湛,与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并称为甘肃四大石窟,并于1988年被评选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北石窟寺是甘肃省境内唯一全部用石雕进行佛像造型的石窟,并且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美术表现语言形式,在佛像的造型表现上,将石刻、浮雕以及雕塑艺术予以完美阐释。

走进庆阳市博物馆,佛教陈列和陶器都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

庆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庆阳市博物馆庆阳香包展、庆阳剪纸展、庆阳皮影展都是充满民俗特色的精品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庆阳多彩民俗,庆阳市博物馆邀请庆阳剪纸、刺绣、香包非遗技艺传承人走进庆阳市博物馆,现场剪纸、刺绣,用巧手展现庆阳民俗。

一顶虎头帽有76个刺绣贴面缝制而成,但是这个帽子并不是给小朋友戴,而是追求时尚年轻人的新宠。

这顶帽子的设计和制作者,庆阳香包绣制传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煜瑶说,“他们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让香包被更多年轻人接受”。

  古老而新潮,正如黄土大塬上庆阳一样,从周祖文化的历史中走来,在“东数西算”战略布局中走向新的辉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