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

为什么是嘉峪关?

2024-07-15 09:52 来源: 甘肃日报

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湖光山色,绿树成荫。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晓君 冯宝强 徐俊勇 于晓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魏 娟 李 静

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有一面墙上,挂满了嘉峪关市的“城市名片”,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这些荣誉,之于一座江南之城,也许在意料之中;而对于一座茫茫戈壁上崛起的城市而言,实属不易!

为什么是嘉峪关?

盛夏时节,漫步于嘉峪关城郊之间,望远山巍峨、看关城雄阔;睹草木葱茏、看市民惬意,会令人感慨与惊叹。

600多年前,守护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延展华夏文明的丝绸之路在祁连山下交汇,也诞生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而今,这座年轻的工业旅游生态城市,以经济发展为牵引,在生态绿化、城市发展、社会文明、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呈现出崭新风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享受着科学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里是生态家园

徜徉在家门口的公园,漫步于绿荫之间,已成为嘉峪关市民日常休闲的幸福时光。

走进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岫玉湖、镜月湖、燕鸣湖相映交错,湛蓝的湖水,如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这座葱郁的城市公园中。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生活与生态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嘉峪关现在环境越来越好,公园越来越多,树越来越茂盛,我每天都来这里锻炼身体。”七旬老人程建林说。生态环境是城市之“肺”,东湖景区的建成改善了这里的小气候。

这里是嘉峪关最大的义务植树片区,整个景区历经7年建成,建设绿地100公顷,景区因优质的水域、宽阔的路面、优美的环境被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确定为铁人三项赛的专用赛场和训练基地,为亚洲首个铁人三项专用赛场。

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是嘉峪关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一个缩影。

对于一个戈壁城市来说,何其艰辛!

当地人常言:在嘉峪关种活一棵树,就像养一个孩子。

戈壁没土,怎么种树?深挖地表1米以上,把沙砾挖出来,再填上土壤,先种植紫花苜蓿固土拔碱,进行改良后再种树。没土,就花钱从外地买;缺水,就引进滴灌,像输液一样,进行精细化养护。嘉峪关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杨军介绍,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根扎得不深,也缺乏营养,嘉峪关的树看起来是浅绿色。

尽管如此,嘉峪关依旧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特有的绿色使这座城市看起来更加清新美好。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脆弱的生态条件,嘉峪关连续29年开展“绿化年”活动。如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建成人工湖18个,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迎宾湖旅游园区、讨赖河风景区、南湖文化生态园等大大小小近20个景观公园装点着城市,也浸润着人们的心灵。

城中有林、林中有湖、湖中有园,嘉峪关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甘肃省绿化模范城市”等。

一排排绿色诗行沿路写就,一幅幅生态画卷徐徐铺展……嘉峪关人把自己的家园当作艺术品一般,精雕细琢、精心呵护,将曾经“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不毛之地,建成了如今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都市。

这里是文化家园

“嘉峪”二字意为“美好的山谷”,这里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之地。中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域文化、游牧文化在此交融;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于此交汇,赋予嘉峪关历史文化多元、和谐共生的深厚内涵。

嘉峪关被评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节点。202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是全国唯一以长城专题开展保护利用示范的地区。

作为嘉峪关市最具代表性的景区,关城是大多数游客的打卡地。登上嘉峪关城楼,远眺关外的祁连雪山和关内的青山绿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令人震撼。

安徽游客李信告诉记者:“嘉峪关让我亲身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作为土生土长的嘉峪关人,在关城景区扮演“守关关长”的李森已成为网红,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文化在历史的讲述中传承。

“在嘉峪关,我们通过长城了解中国历史,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守望和平的民族精神。”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杨峥嵘告诉记者,学校常组织去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等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年4月,嘉峪关游客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体验项目更加丰富。环幕影院循环放映的沉浸式大片,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嘉峪关的历史文化;“读者”图书角传递着“书香雄关”的文化魅力;丰富的文创产品,是能够“带回家的长城文化”。

近年来,嘉峪关市把长城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长城保护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景区建设规划相结合,统筹做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等工作,推动了长城文化的弘扬。

深厚的文化基因,照亮嘉峪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里是幸福家园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嘉峪关涵养的绿色家园和品质生活,在戈壁滩上鲜明绽放。旧城提质、住房保障、人居美好、绿色建筑、民生改善,这座城正在多方面改善民生、赢得民心。

嘉峪关市城区范围大、农村面积小,城镇化率达94.67%,位居全国前列。城市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全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去年以来,嘉峪关市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保持在甘肃省第一方阵。

关注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嘉峪关在全省率先推进城市“体检”工程,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路平了、院绿了,连楼道都清爽干净了。”朝阳小区居民刘连英连连称赞。她说,小区打造了游园绿地、林荫小路、山石景观,增设了休闲凉亭、宣传栏,加装了智能充电桩,增加了停车位……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幸福感油然而生。

2023年,嘉峪关市19个老旧小区完成了“华丽变身”,惠及居民6757户,路面破损、线缆杂乱、车辆乱停乱放等小区乱象得到有效整治;还通过拆除小区围墙,打造社区内“口袋公园”等措施,美化周边环境,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福利和便捷。

把好事办好,得益于好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嘉峪关市创新建立了“共商”“共议”“共享”机制,让政府、居民、业委会、小区物业多方共同参与,从居民想要“改什么”“怎么改”“怎么干”出发,真正把好事办到大家的心坎上。这些做法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八批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在全国推广。

为方便当地群众出行,去年6月,嘉峪关市对当地主干道——新华北路铁路平交道口立交桥进行了改造。新华路与两处铁路线相交,铁路线非常繁忙,平均每半小时一趟,每有火车通过,机动车单向堵塞问题突出。在保障铁路不停运的情况下,立交桥的改造历时242天,顺利通车。

嘉峪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由市政府与酒钢集团公司共同出资,市政府负责修路,酒钢公司负责建桥,实现了南北一路畅通,并命名为“铁山桥”,是地企协作的“典范桥”。

近年来,嘉峪关市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活化利用历史遗迹和工业遗存,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线路的改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的推广……一个个惠民项目、一幕幕生动场景,彰显着这座城市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

  于雄浑广袤的戈壁中鸟瞰,于悠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回望,嘉峪关都熠熠生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