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旅游

灵台:打造“绿色”名片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2024-07-23 08:54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七月的灵台,蓝天碧野,苍翠欲滴。环抱在青山之间的百里镇稔沟村,绿树掩映,鸟鸣声声,林间的青石小道蜿蜒伸展,一条小河静静地穿村而过,河边的池塘里鱼儿尽情撒欢,引得游客前来观赏、拍照,流连忘返。

稔沟村位于灵台县城向西20公里的百里镇,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该县高水平建设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

灵台县位于黄土高原南缘,是古丝绸之路的支道之一,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2.9万人,文化底蕴深厚,农业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灵台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中国绿色名县等荣誉。

高位谋划推动 强化制度保障

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突出位置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成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完善党政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网格化监管等制度机制,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部署,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带头推动,分管领导高频调度、狠抓落实,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擦亮生态底色 筑牢发展根基 

聚焦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投资22.68亿元,实施集中供热节能改造、北部塬区天然气管网、燃煤锅炉淘汰改造等项目;全力推进新集水库、邓家川水库建设,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站)10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5个,“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模式成效显著;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健康水生态,扎实开展清废行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塬一体化保护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灵台甲鱼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白鹤、灰鹭、红腹锦鸡等珍禽在灵台繁衍生息,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聚焦绿色赋能 推动产业升级

按照“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业态融合发展,生态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9%。

“生态+工业”促经济转型。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邵寨煤矿绿色智能化矿井全面投产,实现产值10.5亿元。10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1.8亿度,节约标煤5.7万吨,二氧化碳减排17万吨。优然牧业灵台高产奶牛牧光互补项目建成投运,开启了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新模式。

“生态+农业”促农民增收。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大力发展牛、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县牛饲养量达13.87万头,年产值22.4亿元;建成新优砧木品种栽植等技术试验区2处、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3.2万亩,矮砧果园9.5万亩,年产值16亿元以上,先后荣获国家矮砧苹果种植示范县、全国现代矮砧苹果新技术集成示范县。大力推进达溪河、黑河川区、什字塬区3大蔬菜生产带建设,年均种植蔬菜4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 

“生态+文旅康养”促业态融合。立足皇甫谧针灸文化、古商周文化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创建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7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2023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289.6万人次,文旅康养产业总产值达25.3亿元,产旅融合发展初具规模。

建立多元机制 打通转化通道

坚持以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融互促为导向,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之路,建立源头严管、过程严控、结果严惩、平台建设、多元投入“两山”转化机制,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河长+检察长+警长”“林长+公安局长”联动工作机制,着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全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灵台生态‘颜值’的生动实践。灵台县必将坚定信念,久久为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灵台力量!”平凉市生态环境局灵台分局局长卫彦平说。

  通讯员 赵喜灵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