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长城 壮美雄关
【文化视点】
古韵长城 壮美雄关
嘉峪关关城 胡 杨
嘉峪关东湖生态公园气象塔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嘉峪关悬壁长城全貌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胡 杨
“居中而治、以中为尊、左右均衡”,中轴线体现了中国古人理想中的“秩序之美”。在嘉峪关,从东到西,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一座座恢宏的古建筑,讲述着古人对自然的尊崇、对未来的期冀。它们高高矗立在戈壁大漠,夺人的气势,凛然的威严,油然而生。应该说,嘉峪关,是体现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轴线之美的典范。
经过六百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嘉峪关作为军事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从审美的角度看,嘉峪关可以被视为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
缜密设计 美在壮丽
中轴线之美,并不是单纯的对称,而是蕴涵着一种美的气韵。走进嘉峪关,它的中轴线之美,是一种建筑学上的韵律之美和雄壮、阳刚之美。从嘉峪关门、柔远门到光化门,从嘉峪关楼、柔远楼到光化楼,三门三楼以及关联的各类军事防御建筑,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中,它所生成的美,森严壮丽,气象万千。
内城二城门顶部平台上均建有城楼,分称光化楼和柔远楼,皆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楼高约17米。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一二层四周有廊,立红漆明柱各18根。第二层的明柱之间有木格花栏杆环绕,第三层四周为木格花窗,楼中绘有飞天、山水、花草等画。脊上镶嵌有蟠龙、狮子等兽形瓦,绿色琉璃瓦盖顶。楼内安装有带扶手的木楼梯,缘梯可登二层、三层。整个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敦煌杂钞》记载:“兵备道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嘉峪关楼,在关城西门上。副使李端澄建。”嘉峪关楼虽建,但关内附属设施管理机构设施建筑不全。正德元年至二年(公元1506年—1507年),兵备副使李端澄遵成命在关城内建官厅、夷厂、仓库及玄帝庙,又按先前所筑关楼式样筑修起内城东西二楼。《肃镇华夷志》记载:“嘉峪关公馆,在关城内,正德元年副使李端澄建有分司(即官厅)仓场。今分司为守备公署。”又添筑角墩六座、敌台二座,以及悬阁、角楼等共十数座。整个工程于正德二年完工。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嘉峪关城楼既起,雉堞连属,目的是为了“望之四达,足壮伟观,了然在目”。
城垛即马面、暖铺,也称敌台,敌台上建有敌楼。敌楼可驻兵,可从左右侧面射击冲到城墙底下的敌人。关城南北城墙上无门,墙外居中筑敌台,上有敌楼。敌楼面积38.2平方米,为一层三间。楼外带明柱通廊。
两瓮城门顶上各建阁楼一座,高5.7米,坐北向南,面积为28.6平方米,为一层小三间式。楼前红柱通廊,两端与城墙相通,对扇小门南开,东西两边开窗。楼脊扣筒瓦,楼顶四角飞檐上装龙首瓦,檐翼起翘,美观大方。
罗城在西瓮城西墙外20米处筑一道凸形城墙,其南北两端均与外城墙西端相连,外城墙又与关南、北两翼长城连接,构成西侧外城,也称重城。罗城南北两端各建一座箭楼,箭楼连楼台高5.6米,为警戒哨所,专备瞭望。楼顶扣灰瓦,顶脊装饰蟠龙首瓦,飞檐凌空。
嘉峪关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是一座伟大的古代建筑。我们看到长城整齐、流畅的墙体线条,以及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形态各异的敌楼,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关城城楼的设计与建造更具有艺术的匠心。它的城楼层数和高度,建筑的式样以及悬挂其上的横匾,都与整个关城构成一种整体的和谐,显示了威严、雄伟、壮观。正是这些,构成了长城美学研究的逻辑前提。
同时,嘉峪关的中轴线之美,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壮观凝重。
在嘉峪关南,连峰叠嶂,宛如列屏。四时积雪,终年不消,皓白氤氲,凌空万仞,望之如琼堆玉砌。
嘉峪关北部边墙外,向北而望,平原旷野,草木皆空。但见漠漠平沙,渺无涯际。西眺沙州西,鸣沙在焉,岂古所称流沙与?每微风落日,轻若翠浪,隐若纤云,浩浩荡荡。
嘉峪关最初只有城,无楼。明弘治中、正德初李端澄构大楼。在嘉峪关西北,即汉之玉石障(遮虏障)之处,草树秀发、云霞杳霭。每天宇晴霁,烟景苍翠,呈奇献秀,有可爱者。
嘉峪关坡下之九眼泉。冬夏澄清,碧波不竭。以极西边关,有此涌泉,不惟民资以生,且又沃地数顷,盖水磨于其上,天之所以惠边民,其利溥哉。
完备体系 美在气韵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一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说龙有真实的具象表达,那么,长城就是一条“巨龙”。它跨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景象壮观。
作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嘉峪关,结构缜密、功能完备,是整个明长城防御设施的缩影。在以嘉峪关为核心的防御体系中,长城并非一线排开的城墙组合,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军事重镇、关城、隘口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于沿线设立障、堡、敌台、烟墩(烽火台)等。
长城构筑中的设计施工,从位置走向的确定,到障、堡、敌台、烟墩、道路等军事防御、烽燧预警、后勤补给等系统的配置,以及墙体形制结构、选材用料,都巧妙利用地形地物,因地制宜。长城建筑材料以土、石为主,最早是利用生土夯筑,后出现土坯与土烧制的青砖。石开采于周边之山脉,后则加工为条石。从前采石、取土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这种审美的积淀中,一些在初始为实用性目的所进行的设计,今天看来反而是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思。嘉峪关也是如此,城墙的垛口之间均等的距离,当初是为了合理地布置兵士,利于防守,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均匀、和谐的节奏感。敌楼的设置,是为了驻兵和储存粮草、武器。没有敌楼,长城只是一道无人防守、徒具虚名的墙体。而在今天看来,敌楼却成为嘉峪关长城上美妙的景观,它就像气韵生动的植物的茎节,没有它,绵延万里的长城就显示不出内在的律动与节奏。
城墙四角各建一座方形角楼,亦称戍楼,是戍兵瞭哨之所。楼为二层砖砌单间式,高出城墙5.4米,底面积29.7平方米。楼形如碉堡,下层向城内开券门,另三面开券式窗,由内可登楼,楼上为平台,台四周设垛口。戍楼四角对应,观大漠之雄浑,衬戈壁之壮美。
瓮城也是东西各一,互相对称,互为犄角。内城东西门外均有瓮城回护,劈门南向。门楣东“朝宗”,西“会极”。“朝宗”是指西域和诸国使节、官宦,如百川汇海,经此门,东去中原朝觐。“会极”即“会合于极边”之意。西出会极门就是要把聚合、团结之精神,带到西域诸国,归心团结,天下祥和。这些文化上的延展,将中轴线之美,推向了一种思想的表达,那就是升华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气韵。
瓮城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基础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安铁皮包护黑漆木质双扇门。瓮城墙用土夯筑,与内城墙同高,其顶外垛墙,内宇墙规制与内城相同。
从光化门、柔远门到嘉峪关门,砖砌拱券式门洞,一字排开,正好囊括了关口的雄姿,春夏秋冬景致各异,就像一个画框,妙笔生辉。
奇伟关堡 美在阳刚
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长城的美则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壮美是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长城所代表的阳刚之美,正是具有这种影响历史创作力的深层内涵。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最伟大的美术,最壮丽的美,莫过于长城”。
嘉峪关的这种阳刚之美,首先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它城内有城,城外有壕,重关并守,气势昂然。嘉峪关,以它的奇伟、雄险和绵延的雄姿,气吞山河的气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这就是长城美的本质特征。每个人在初次看到嘉峪关的一刹那,都会被它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所震撼。正所谓:不登长城,不足于语中华;不登嘉峪关,不足于语长城。
嘉峪关的中轴线之美在形式上首先表现在它的建筑本身。
长城本身富有强烈的生命节奏,这种节奏感源于自然。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而长城把自然中的节奏以线的形式显示出来。从苍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东部海滨,长城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过荒漠草原,腾挪跌宕,气象万千,宛如神奇巨笔在北国山河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是这草书中的转折,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它们与长城的城墙主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嘉峪关的节奏不仅有横向的起伏运动,还有纵向的伸展和延扩,具体表现在关城的城楼设计上。比如,从水平线来看,嘉峪关的城楼在城墙的横线之上,还重叠六条横线,即三重飞檐与脊檐的水平视线。这七条横线(加城墙水平线)在顶尖的指引下作上腾运动,并与四角凌空的飞檐互为呼应,在凝固的、平静的建筑上产生一种腾越之势。耸立的城楼又与高大、厚实的城墙映照,使整个关城呈现不可侵犯的威严,无愧为“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
与长城本身的建筑美相比,长城的形式美更在于建筑与自然的结合。长城建筑基于大地之上,以群山为座,蓝天之下,以云天为幕,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嘉峪关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由于缺少砖石材料,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制而成。这种土夯的城墙,恰与沙漠和戈壁的色调融为一体。嘉峪关近44公里的长城防御线,有墙体、墩台、城堡等,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垠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历史永恒感。
嘉峪关不仅是明代长城西边的终点,也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完整的一座西部长城上的综合建筑体系。嘉峪关位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古称“河西第一隘口”,是古代著名的战场。关城建在峡谷中的嘉峪山上,在低地上仍呈雄跨之势。城墙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80米高的悬崖边,北衔鸟兽绝迹的黑山峭壁石关峡,形成一道铜墙铁壁。再往石关峡,沿悬臂城墙攀登而上,回眸大漠中的嘉峪关,正可谓“一片孤城万仞山”。向南走向讨赖河边,明长城西部第一墩在绝壁之上拔地而起。俯视讨赖河奔流不息,北岸陡峭壁立,如鬼斧神工,令人惊心动魄。而举目南眺,则见祁连山巍峨壮丽的雪峰,在白云缭绕中闪闪发光。
林则徐诗词《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写嘉峪关之高,写登上嘉峪关所见之景,嘉峪关的雄壮,被写到了极点。
可以想象,诗人站在关头的飞阁之上,极目远眺,关外树木一行行笔直地呈现在眼前。山上盘绕直上的长城极高,云彩在它的脚下,更显得极其壮观。
关之险,城之高,状天山之陡,瀚海之远。在这里,山势高峻陡峭,沙海辽远迷茫。天山,高峰耸峙,有如人并肩而立;瀚海,飞沙若浪,无边无际,视若海然。
林则徐诗云:“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处,这一带地势非常险要,东起崤山,西至潼津,高山峭壁之间,只有极窄的通道。而函谷关雄踞谷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古人说,一丸泥即可东封函谷关。诗人为了表达这个意思,却偏用了句反问的话:谁说函谷关是千古险要之地?我走出关外很远的地方,再回头看看,这关真如“一丸泥”了。
林则徐的诗句准确概括了嘉峪关的特色:严关、险关、雄关。所谓严关,即庄严肃穆之关,在雪山戈壁大漠的映衬下,嘉峪关一身豪气,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威严,有“万里征人驻马蹄”的精神力量。所谓“险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所谓“雄关”,早就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加之层楼叠嶂,重关并守,壮丽雄伟的气象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