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民俗

兰州鼓子里的烟火味

2024-09-02 14:30 来源: 中国甘肃网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兰州鼓子。随着探究的深入,我了解到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以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著称,洋溢着浓浓的烟火味,让观众从中领略兰州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追根溯源,兰州鼓子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鼓子唱词以兰州方言为主,讲究声韵,注重平仄声的区别,韵脚安排因词而异,也讲究对仗,但对仗是自由的。其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等,具有民间说唱风格。常见的有《草船借箭》《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都是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不拘泥于场合地点,演唱者一般不穿演出服,不化妆,不用任何道具,而是通过声腔声调的变化来表达词曲的内容和感情。其演唱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人、两人或三人演唱,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皋兰什川镇的鼓子老艺人陆孝兰老师说:“除了唱词,鼓子还有平调、牌调、越调、悲调等多种风格的曲目。一段故事,有长有短,根据故事情节决定。”因此,兰州鼓子在城乡的家庭院落、茶馆酒肆随时上演,深深植根于黄河之畔的黄土地上,听众沉浸在鼓子曲调的演绎中,在家长里短的人间烟火里起起伏伏。

兰州鼓子的伴奏乐器主要包括三弦、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和笛等,有时表演中也会加入小月鼓、碰铃等打击乐器,从而使音乐旋律古朴典雅,悠扬动听,回味无穷。陆孝兰老师说:“像扬琴等乐器一段时间不用,再次使用时就要调音,因为怕热胀冷缩变了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见,鼓子中蕴涵着历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无数艺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结晶。

兰州鼓子是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还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曲词内容、演唱方式及演出环境等元素,承载了兰州市及周边地区民众的文化精神内涵,具有滋养一方民众的作用,但兰州鼓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陆孝兰老师说:“兰州鼓子的传承形势不好,青年人没人学,但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要保护,平常干完农活,喜欢鼓子的几个人一起表演也很高兴。”

与其说是坚守,还不如说是一种习惯。时代总会在一些人身上打下烙印,兰州鼓子在这些老艺人的眼里、嘴里和思维里已经根深蒂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不只是记忆的留存,还有特定历史阶段一个地域的烟火味。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随着社会变迁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兰州鼓子的演唱活动日益减少,已经呈现后继乏人的趋势,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实施了散点保护的方式,确认和命名了多个兰州鼓子传习所,并举办了培训班,以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传习所的建立和培训班的举办,兰州鼓子已经开始呈现出老中青相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望在广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去 。

此刻,陆孝兰老师和他带领的鼓子团队,就坐在农家小院的蔷薇架下,看他一丝不苟地调扬琴的音准,落落大方地开始表演,三弦、扬琴、二胡的演奏声响起,《草船借箭》曲调穿越而来:赤壁鏖兵,周郎用火攻,草船借箭,鲁肃担惊。献连环,多亏凤雏先生……

  □孙菊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