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明甘肃

敦煌,为何了不起

2024-09-14 13:05 来源: 中国甘肃网

莫高窟第249窟 狩猎图 西魏

莫高窟第158窟 飞天 中唐

莫高窟第172窟 青绿山水画(局部) 盛唐

马振颖

坐落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一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从前秦到元代持续了一千余年的石窟开凿,为我们留下了莫高窟这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逐渐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从此“敦煌”被众多学术研究者所关注,也被更多的普通大众所了解。

《了不起的敦煌》作为三联·中读文丛的系列作品之一,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作为该书作者之一,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今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及对敦煌学的已有认识,就本书的诸多优点与特色,谈点个人的体会。

名家荟萃 时空多维

不同于以往出版的敦煌学相关著作,这本书并非一个人的创作,而是由当下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专家充当作者群,从多维角度,打破时空限制,分别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研究的领域撰写相应章节,因此本书内容的一个特点就是基于历史的真实性。

参与撰写本书的十位专家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巫鸿,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教授荣新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萃英一级教授郑炳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张先堂,著名雕塑家、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专家顾问何鄂,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陈菊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等。他们有着深厚的敦煌学研究功底,研究涉及西北史地、敦煌石窟艺术、彩塑工艺、美术史、中外关系史等广泛领域。全书除《引论》《尾声》外,核心内容设计为九讲,每讲都凝练了一个词作为主标题:重返、回望、探索、供养、波澜、观摩、想象、聆听、穿越,这是根据各位专家研究旨趣的差异而精心规划的。

《了不起的敦煌》跨越时空界限,以多维角度去介绍敦煌。巫鸿在引论中提到,我们现在讲敦煌和莫高窟的故事,通常按照历史的时间先后顺序去构造莫高窟的线性历史。但是这本书打破以往的惯例,尝试从空间和视觉的角度出发,再结合时间的历程去讲述莫高窟的故事。把认识敦煌的过程看作一个旅程,由广阔、远景的宏观视角,逐渐走近,到亲临其境、身体感知的微观视角。从大家对莫高窟的模糊印象,书本上了解的关于敦煌的知识,到真正走进洞窟,沉浸在对壁画、雕塑的欣赏当中,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想象,这样其实更符合大家访问莫高窟的具体体验。

语言通俗 可读性强

敦煌学研究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史,在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如何把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这是敦煌学研究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开始撰写有关敦煌文化的通俗读物,起到很好的宣传弘扬敦煌文化的效果。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本书内容的又一个特点就是语言通俗简练,可读性、故事性强。

郑炳林教授在讲西域使团到达汉朝后政府如何接待时,他将敦煌汉简的记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他说“汉简里有买肉的记录,一顿吃了多少肉,喝了多少酒,也都有记录”。中西文化交流中,粟特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书中运用了当前比较时髦的一个词语,将其称为敦煌的经商“达人”。荣新江教授把张骞称为探险家,写张骞的“凿空”之旅,文字也比较通达顺畅,他解释古人称“凿空”这个表述很形象,就是拿个斧子把封闭的地方凿通开来,正是张骞的这次冒险之旅,刷新了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开启了东西方交往的新局面。张元林研究员结合敦煌写卷及壁画图像,为大家展现了古代敦煌学堂学生的学习故事,读童蒙文献、写打油诗、老师教育不听话学生等场景生动活泼。

我们现在见到的莫高窟非常壮观,但是它的洞窟建筑形制有哪几种呢,恐怕真正了解的人比较少。杭侃教授写的敦煌石窟的开凿历程一章中,专门介绍了莫高窟的三种主要窟形:供修行的禅窟、供绕塔观像的中心塔柱窟和讲经说法的殿堂窟,还有大像窟、影窟、瘗窟等几种变形窟。陈菊霞教授梳理了敦煌民众的精神寄托——莫高窟第96窟“北大像”的营建史,又对莫高窟的地标性建筑如何由四层楼变成九层楼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述。若是在参观莫高窟前了解这些知识,大家在参观莫高窟时定会有更深切的感悟和体会。

配图精美 图文并茂

关于敦煌文化的通俗类读物不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兴趣与能力,这些作品存在图多字少、字多图少等情况。《了不起的敦煌》面向的是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阅读群体,因此图书在策划之初就考虑到图文比例的问题。全书共计18万字、359页,其中配有高清图片433幅,几乎是每页都有图,因此本书内容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图片高清、配图恰当、图文并茂。

十年前,笔者尚未系统学习敦煌学之前,对敦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莫高窟、月牙泉、九色鹿、飞天等几个名词上。现如今,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发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读完《了不起的敦煌》,不仅让不了解敦煌的人会对敦煌产生兴趣,而且使研究敦煌的人能加深对敦煌的认识。全书的下半部分以美学艺术为导向,展现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所以高清彩色图片的配备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便于读者理解。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最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其总数有4500余身。顾春芳教授指出飞天是中国人自由想象的一个极致,为佛教艺术创造了一种非常灵动有趣的精神性意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画所追求的流动和飘逸之美。在这部分中,出版社加入了一张图文并茂的《飞天演变史》知识详情页,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张先堂研究员分析了敦煌供养人的构成实际上遍及敦煌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供养活动包括造窟、造像、写经、念经等。同时利用多幅不同时期的壁画图片资料,勾勒出敦煌供养人像的发展史。雕塑家何鄂先生结合自己的彩塑经验,揭示了敦煌彩塑从早期的犍陀罗风格,到隋唐时期的形式多样、大放异彩,再到宋以后艺术衰落的发展历程。重点选取了莫高窟第259窟北魏佛像、第45窟唐代菩萨像、第194窟唐代力士像等有代表性的彩塑,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讲解,展现了敦煌彩塑的艺术魅力。

阅读《了不起的敦煌》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解释名词的“小方块”,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比如对清信士、悬泉置、昭武九姓等的解释,通俗易懂。在讲敦煌历史地理时,配上了《“列四郡,拒两关”——古诗词中的敦煌地理》超级知识详情页,还能拓展读者的文学知识储备。

总体来看,三联团队经过数年的筹划准备,最终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部《了不起的敦煌》,是一本集通俗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多角度、全景式的敦煌读本。特别是在敦煌旅游热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怎样更好地宣传推广敦煌文化,这本书的出版应该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敦煌,真的了不起;敦煌,一定值得去。

  (《了不起的敦煌》,巫鸿、荣新江、顾春芳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本文作者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师)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